English

退后一步天地宽

1999-04-22 来源:光明日报 潘凯雄 我有话说

初读蒋原伦的这部理论新著《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颇有被书中那密集的理论信息以及环环相扣的逻辑演绎给逼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然而,当耐着性子读毕全书,掩卷思考一番,蓦然发现作者在探讨文化的有关问题上所采用的“退后一步”的思路是颇为聪明和富于见地的,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有关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传统以及这种传统的沿革和创新等诸多复杂的问题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什么是文化?其界定据说已达百余条乃至数百条;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国人围绕着有关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古老华夏文明的更新和再生、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等问题更是争论得不亦乐乎。在学术环境和气氛正常的条件下,这样的争论绵绵不绝,难分伯仲;而在学术环境和气氛失态的情况下,这样的争论又会因其一时政治的需要而划分成你死我活的敌我两大阵营,致使问题更是拧成一团乱麻。蒋原伦的《传统的界限》显然无意于加入这种旷日持久的争论,他所采用的“后退一步”的策略实际上就是绕开这些繁杂的争论,转而从文化最具体的物质性形态入手探讨问题。在作者看来,“文化的形态是由符号和话语共同显示的”,而“符号是文化的物质部分,是可视可触可感性的部分”;至于“话语则是符号的组合,体现各符号间的关系”。所谓“文化之谜,文化问题的神秘性就在于符号话语这统一体的种种对立和矛盾”。为了破译种种文化之谜,详察符号话语这一统一体的种种对立和矛盾,蒋原伦进而将其分解成“符号创造的偶然性与话语的规律性”、“符号的稳定性与话语的阶层性、阶段性”、“符号的民族性与话语的个人性”和“符号的排它性与话语的兼容性”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深入探讨文化诸问题。

如此“退后一步”,天地果然宽了许多。所谓“宽”,我想至少有这么两层意思:其一,由于作者无意于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避免了陷入许多因长期争论而形成的死结,从而能够平心静气地寻找自己的视角展开研究;其二,作者的研究及其结论尽管未必能博得学界的共识,但其论著所体现出的严肃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逻辑力量又不能不使得我们也认真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有关文化的问题。而多一种视角、多一扇窗口、多一种方法来思考文化这个本身意蕴繁富复杂的问题总比那种简单的“你非我是”式的二元争论要有益得多。这或许也是蒋原伦这部新著的又一意义之所在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